当前位置: 热门专题 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: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加快建设
可充电、智能称重、防盗追踪,还能在托运时定位,行李箱被香港青年郭玮强加上科技元素,玩出新花样。
自2016年入驻深圳前海青年梦工场至今,郭玮强的公司已申请了20多项发明专利,与10多个海内外知名箱包品牌进行合作,完成了多轮融资,“深圳的政策优势与广东完善的产业链配套,深港两地产业互补优势,让香港的技术研发成果迅速在深圳落地,实现了公司的快速发展。”
“香港很多高校的科研项目,进入生产或者产业化时,一般都会落在广东。‘科研在港澳、转化在内地’是近年粤港澳科技合作的潮流。”香港科技协会会长林至颖说,港澳的科研优势和科研成果,与广东的强大制造力相结合,迸发出巨大的技术引领效应。
在粤港澳大湾区,这样的科创故事不断上演。按照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》,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加快建设。
设施建起来,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全面提速。深圳光明科学城、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加快建设,散裂中子源稳定运行,未来网络试验设施(深圳)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并上线运行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大湾区将布局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、鹏城云脑网络智能设施、先进阿秒激光设施、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和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,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更进一步。
“部分大科学装置已实现面向港澳和全球开放共享,中国散裂中子源3台谱仪已完成包括港澳地区在内的近500项用户课题,其中港澳用户占比超过10%;国家超算广州中心港澳网络专线服务港澳地区用户超过200家。”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梁勤儒表示,大湾区内创新要素跨境流动不断加快,其所能发挥的聚人才、聚成果的作用将极大提升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能力。
平台搭起来,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合作加快。广州国家实验室挂牌成立,中科院香港创新研究院再生医学与健康创新中心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中心试运行,粤港澳大湾区院士联盟在香港成立,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与澳门大学、澳门科技大学、广州中医药大学、暨南大学等合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,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获批设立,跨区域、跨领域、跨产业的综合性技术创新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。截至2021年底,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已集聚港澳及内地优质创新资源6万余项,吸引全国750多家优质科技服务机构和3000多家科技型企业入驻,上线科技服务产品3600多件,促成交易服务额8.68亿元。
要素聚起来,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。聚焦新一代信息通信、先进电池材料、高端医疗器械、智能装备、智能移动终端和超高清视频等细分优势领域,大湾区培育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。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一期项目全面启动建设。据统计,广东省科研项目财政资金跨境拨付已超过3亿元人民币,惠及10余所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。
创新战略落实落细,创新成果加速涌现。2021年,大湾区内珠三角9个城市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5.7万家,专利授权量达到78万件,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近10万件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(WIPO)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,深圳—香港—广州创新集群连续两年居全球第二,高于北京、上海,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在提升创新能力方面效果显现。
日前,由深、港、澳共同发起的“科创中国”大湾区联合体落户前海,首批将建设大湾区创新药物中心、大湾区智能制造中心、大湾区碳中和技术与产业创新中心、亚太电竞中心和“科创中国”大湾区产业发展基金。这将是大湾区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又一次尝试。
资源聚集增强创新能力,促进技术进步,进而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。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粤港澳大湾区正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,努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,推动新兴产业发展。
来源:人民网-人民日报
重庆政府相关网站
重庆各区政府相关网站
Copyright ©广州拓疆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 粤ICP备18028746号和粤公网安备44011202000720号